茶馬古道歷史文化名城
普洱茶馬古道,是一條因馬幫馱運普洱茶而興盛的古代商道,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更是一條展現世界文化遺產的長廊。
普洱市是“茶之源,道之始”,是茶馬古道的源頭,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名揚天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學者對茶馬古道的研究重點一直放在川藏茶馬古道,或者從云南麗江到西藏的這段茶馬古道上,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茶馬古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眾多的學者逐漸把研究目光轉移到茶馬古道的起點上來,普洱茶馬古道作為茶馬古道起點,更具有研究價值。從普洱向國內外輻射的5條茶馬古道起源于2000年前的東漢,在唐宋時得到發展,至明清時達到鼎盛,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商貿運輸交通網絡,是中國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與著名的“絲綢之路”一樣聲名遠揚。2006年,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交通廳、云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城茶源廣場建立了“茶馬古道零公里碑”。2008年11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踏訪寧洱縣那柯里茶馬古道時指出,茶馬古道是一篇大文章,要認真做好茶馬古道的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工作。2013年,普洱茶馬古道中的11段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普洱茶馬古道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馬古道歷史悠久。2022年至2021年,經普洱市政協系統和文化部門聯合對普洱市內茶馬古道進行初步實地踏勘,據不完全統計,普洱市內茶馬古道遺址保存較為完整的有177千米,茶馬古道遺址主要文物140余段(處)。因此,可以說普洱市是擁有茶馬古道遺址最長和覆蓋范圍最廣的地級市。追尋普洱茶馬古道起源,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在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生活勞作、繁衍后代,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開辟出了最早的路,隨著生存需要的變化與歷史演進,早期的路逐漸演變成為步道,后來又成為驛道。在步、驛道的形成過程中,運輸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最早的手提、人背、肩挑等簡單的方式逐漸轉變成為馬馱、牛馱、竹筏等方式。普洱境內的古驛道是古代普洱與內地物資運輸交流的重要通道。
普洱古驛道的開辟、發展與普洱茶生產與銷售有著緊密聯系。唐代的相關史料中就有運銷普洱茶的記載。同時,在普洱的江河溪流中出現了“履石渡水”的踏步及獨木橋、小石橋、竹橋、藤橋等可供行人過往。唐宋時期,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興起,特別是在茶馬貿易政策的推動下,普洱茶對外銷售量逐漸增大,物資交換與對外交往擴大,步驛道路已具雛形。
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大軍沿著當時的驛道一路南下,征討“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途經瀾滄江整控渡口時,在江岸西崖壁留下題刻,道光《普洱府志》將此處摩崖石刻稱為“思茅元碑”。元朝的這次南征加強了普洱與內地的交流,元軍南征所經過的驛道在史書中雖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普洱境內就已經擁有上達內地、下通鄰國的道路,這條南征的路線從北到南貫穿普洱全境。從渡江題刻的位置、瀾滄江整控渡口的相關史料記載可知,此渡口在唐代之前就一直使用,而且是往來瀾滄江兩岸的主要渡口,因此也可說明普洱在元代,甚至更早時間,就有了較為完整的陸路和水路并存的交通網絡。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大軍進抵楚雄,在今普洱市景東縣設板橋驛、景東驛,有驛馬13匹,驛夫6名,負責驛遞公文。板橋驛設土官管理,與楚雄府驛站銜接,成為明代普洱與周邊地區的交通運輸重要通道。永樂四年(1406年)四月,孟連傣族土司刀派送遣子沿官馬驛道赴京貢象,朝廷授孟連長官司世職,命刀派送為長官,賜給官服、錦帶和印章。隨后,歷代王朝向普洱土司征納土珍方物,普洱的土司、部族首領沿著官馬驛道向朝廷進貢,表示順服。從以上史料可以得知,明代普洱交通已經列為政府統一管理,設置了驛站,供來往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員中途換馬或暫住。
清代,普洱等地成為茶葉交易場所,大量茶葉運銷內地。普洱驛道以修筑古驛道、石拱橋、木板橋,以及運輸茶葉、鹽巴等物資為主。據文獻資料記載,順治年間,每年沿茶馬古道進京上貢的普洱茶達6.5萬斤(清代1斤為596.82克)。
康熙元年(1662年),為加快郵驛發展,景東沿茶馬古道郵路裁驛改鋪,景東設5鋪4哨。之后,遞鋪逐漸發展到鎮沅、景谷、寧洱、墨江、思茅等地。
雍正三年(1725年),普洱開采磨黑鹽井和勐野鹽井,普洱通商古驛道逐漸成為茶葉、食鹽等物資運輸主要路線。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設普洱府,按府治要求和規格進行驛道修筑,這為清代普洱茶馬古道達到鼎盛打下堅實的基礎。此時,普洱驛道站點完善,“官馬支路”上連省城,下通邊疆,出境周邊國家,轉向東南亞各國。
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加強驛道管理,普洱府在原有的寧洱、通關、把邊、磨黑、他郎、阿墨江驛站上加設軍站,并在思茅等地設驛丞,專管驛站中儀仗、車馬、迎送之事。雍正年間(1723至1735年),普洱境內沿茶馬古道設置郵件遞鋪39處、鋪兵75名,郵程達1000多千米。郵驛采取接力傳遞方式,東通元江,北達南澗。在茶馬古道沿線設置遞鋪,遞鋪只為官府傳遞公文,普通民眾不能使用。鋪兵工食(薪俸)由官府發給,或由鹽課開支,或向各地鄉約攤派。
乾隆初年,普洱成為滇西南茶葉交易中心,普洱茶運銷四川、甘肅、陜西、西康、西藏等地; 乾隆元年(1736年),清政府設思茅同知,思茅成為普洱與西雙版納各大茶山之間的中轉站。
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思茅至昆明古驛道逐步鋪設石鑲路。至此,被譽為“茶馬古道”的普洱歷史上最著名的道路形成。其間,道光十四年(1834年)十月二十三日,景東直隸廳在者后里文會村山口立驛站告示碑一塊,碑文直行楷書近五百字,記載著驛站費用攤派詳情,說明了當時對驛站道路已經有了規范的管理。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商務專條》,法國駐思茅領事館成立,思茅被開辟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思茅海關設立。自此,普洱對外的傳統的陸路運輸方式被打破,水路運輸開始發展起來。當時,普洱府下轄的思茅廳商賈云集,馬幫四至,名盛一時,被譽為“東南亞陸路碼頭”,成為邊內貿易銜接、商品交流貨運中轉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思茅、寧洱、磨黑、他郎、因遠、元江、青龍廠、寶秀、石屏步班郵路開通。在清代普洱交通運輸達到興盛。
抗日戰爭時期,為保障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情報傳遞及軍需品運輸,普洱境內茶馬古道驛站中設專用軍站6處,即寧洱站、磨黑站、把邊江站、通關哨站、布固江站(阿墨江)、他郎廳站(墨江縣城)至元江州之大歇場站,每站配驛馬2匹、驛夫1名。
普洱境內在發展陸路運輸的同時,還根據需要,在茶馬驛道沿線發展水路運輸到普洱,在清道光年間,單把邊江渡口就有木船2只、船夫2人,用于擺渡行人和馬幫。民國年間,在瀾滄江兩岸行人馬幫必經之處,備有獨木船和竹筏,供行人擺渡。1949年12月,各縣人民政府接收各地大小渡口34處、木船和竹筏72只,多處依舊沿用。主要渡口有:景東的王家扒渡口(水文渡口)、曼等渡口,景谷的邊江渡口(雙江渡口)、南北渡口(打崗渡)、大蚌江渡口,思茅的臘撒渡口、虎跳石渡口、糯扎渡口、勐匡渡口,江城的壩溜江渡口、土卡河渡口,孟連的龍海渡口(緬甸稱光洪渡)、翁窩渡口、下公信渡口、勐俄渡口等。
雖然普洱境內有相對原始的水路運輸方式,但在清代和民國時期,更多的是靠畜力運輸,主要有馱牛運輸和馱馬運輸兩種,兩種方式各有特點。馱牛運輸以牛幫為代表,牛幫是民間主要的短途運輸方式,擁有馱牛較多的戶主專門雇人趕運,小戶主由三五家合并成“把”共同雇人趕運。每“把”有領頭牛1頭,專馱鍋碗行李,脖子上帶響鈴,行走起來有響聲,用鈴和铓鑼開道,便于互相避讓。馱牛11頭為1“把”,1人趕牛;5“把”為小幫(55頭);多至200至300頭為大幫,結隊而行。每日運行半天,行走15千米,露天“開稍”(吃飯),夜里燒火不滅,防止野獸傷害人畜,一般趕牛人都帶有用于自衛的火藥槍。馱馬運輸以馬幫為代表,當時馱馬運輸以5匹馱馬為一“把”,8“把”為小幫(40 匹),3小幫為一大幫(120匹),結隊而行。每一“把”有一個趕馬人。在馬幫中,每幫有大鍋頭、二鍋頭,各有騎馬一匹、頭騾一匹,頭戴紅纓彩綢明鏡,脖子上帶有大小響鈴,插著三角彩旗,上書幫主字號,翻山越嶺,過往村寨,行即有聲。用铓鑼開道,傳音數里,便于互相避讓,氣勢頗為壯觀。趕馬人都是男性,配有獸醫。馬幫途中休息一般選平坦、寬闊、有水、有草的地方,卸下馱子,組成四方陣,放馬吃草飲水。趕馬人則5人一鍋煮飯吃,人睡于馬馱下。為防野獸傷害人畜,晝夜燒火不滅,大多馬幫均配有用于自衛的槍支。
茶馬古道打破了西南邊疆在地理上的隔絕與封閉,將普洱茶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各地及海外。茶馬古道在滇、川、藏地區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古道、馬幫、普洱茶的鎖鏈構成了一幅漫長而宏大的歷史畫卷。普洱市的寧洱縣,曾經是古普洱府的府治所在地,歷史上,普洱茶在這里集散,并沿著悠悠古道,運往全國。所以,寧洱縣又被稱為“茶之源,道之始”。普洱茶馬古道見證了普洱茶的滄桑和興盛,記載了普洱茶及馬幫的歷史。以寧洱為起點,向國內外輻射的茶馬古道共五條,分別是東北路、西北路、南路、東南路、西南路。
第一條東北路,即通京茶馬古道,又稱“貢茶道”“官馬大道”。這是一條從普洱出發,上連省城昆明,貫通全省,連接內地,直達京城的線路。主要路線:寧洱→石橋寨→頭酒房→茶庵塘→磨黑→回堂廟→孔雀屏→把邊街→魁閣塘→把邊江→哨牌→通關→墨江→元江→青龍場→揚武→峨山→玉溪→呈貢→昆明→昭通→鹽津(豆沙關)→成都→漢中→西安→太原→北京。
第二條西北路,即滇藏茶馬古道,又稱“滇西后路茶馬商道”。主要路線:寧洱→五里坡→氣山丫口→硝井→謙崗→西薩→景谷→振太→勐大→里崴→景東→南澗→下關→麗江→中甸→德欽→西藏。
另外,西北路次要路線有:寧洱→景谷→按板(或從寧洱經磨黑→梅子街→古城)→恩樂→者后→景東→彌渡→下關→麗江→中甸→德欽→西藏。西北路次要路線還有一條:寧洱→景谷→臨滄→保山→大理→麗江→迪慶→西藏。
第三條南路,即寧易茶馬古道。主要路線:寧洱→思茅→易武→倚邦→曼拱→革登→老撾。
另外,南路的次要路線:寧洱→思茅→景洪→勐海→緬甸景棟→曼德勒→仰光→印度加爾各答→西里古里→尼泊爾葛倫堡→亞東→進入西藏。在這條次要路線經緬甸景棟后,還可過泰國曼谷到中國香港等地。
第四條東南路,即江萊茶馬古道。主要路線:寧洱→思茅→倚象壩→麻梨坪→石膏箐→曼克老→營盤山→阿樹寨→江城→越南萊州→越南海防港→廣東、香港等地。
第五條西南路,即旱季茶馬古道。主要路線:寧洱→那柯里→思茅→六順→糯扎渡口→瀾滄→勐濱→東回→孟連→緬甸。
另外,西南路次要路線有兩條:一是寧洱→瀾滄→竹塘→雪林→緬甸;二是寧洱→瀾滄→竹塘→西盟→緬甸。
普洱茶馬古道中的寧洱到易武的茶馬古道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原來通道的基礎上專門開通的茶馬驛道。這條石鑲古道有一段經過今天的普洱菜陽河自然保護區,其鋪設道路所用的石頭全為河里的硬沙石,小的有斗大,大的一尺寬(1尺約為33厘米,下文同)、三四尺長、重200至300百公斤,系1914年思普沿邊行政總局局長柯樹勛招雇臨時工程隊修辟,當地百姓也稱它為“柯家大道”。1951年至1953年,在昆洛公路建設中,普洱茶馬古道在后勤運輸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歷經千年的普洱茶馬古道因歷史的變遷沉寂,逐漸被人遺忘。民間有山歌唱道:“林深苔滑茶庵坡,猴子打秋鳥唱歌。自從汽車通普洱,官道長滿茅草棵。”
現代交通興起后,雖然茶馬古道和馬幫逐漸被邊緣化,但普洱茶馬古道因沉淀了普洱府的歷史,逐漸發展為一個文化符號,演變成一種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價值。茶馬古道上的古茶園、古茶樹、古茶號、老茶廠、古城鎮和集市、馬店、道路、古橋、渡口等不可移動文物,以及馬具、茶具、衡具、火器、樂器、服飾等可移動文物和豐富的馬幫組織形式、藝術作品、歷史記憶等諸多精神文化,都是值得珍視的遺產。
二、普洱茶馬古道的當代延續
普洱茶馬古道作為普洱歷史上對外交流的重要道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普洱進入現代交通網絡的今天,普洱各族人民并未忘卻這條道路曾經為普洱帶來的輝煌與功績。因此,對普洱茶馬古道的研究、保護也從未停止。茶馬舊事在這條古道上流傳,馬幫精神在這條古道上延續。
1993年,寧洱磨黑至思茅二級公路建設開工,在建設的過程中,普洱茶馬古道遺址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在此情況下,寧洱縣高度重視茶馬古道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積極將普洱茶馬古道寧洱段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樹立標志說明牌進行保護,全面完成茶馬古道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即做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設置專門機構或專人負責管理)工作。經過多年努力,寧洱縣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了茶庵塘石牌坊和接官坊、接官廳,盡力按古道原貌對茶庵塘至磨黑段部分殘缺的茶馬古道進行了修復。新修復的茶庵塘茶馬古道全長約12千米,道邊植被保護良好,石板路上還保留著當年馬幫長期踩踏出的深深馬蹄印,讓今人依稀可體會到當時“徑仄愁回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以及數百年來馬幫競相爭行的盛況。2008年,寧洱縣修復了那柯里至思茅坡腳段4.38千米的茶馬古道,建成穿寨茶馬古道、河道自然景觀、古道陳列室、水車拉風箱、千錘大馬掌、驛站廣場、洗馬臺、碾子房、實心樹、連心橋等近20個旅游景點和基礎設施項目。
2005年5月1日,由首屆“馬幫茶道·瑞貢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組委會舉辦的“馬幫茶道·瑞貢京城”出發活動正式在寧洱縣舉行,全省11個民族43位趕馬人和120匹騾馬,馱有224筐14420片普洱茶,于5月1日由寧洱出發,途經云南、四川、陜西、山西、河北五省的80多個縣、市,行程4000多千米,于10月9日到達北京,10月27日返回昆明。
2005年8月28日,云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在普洱市寧洱縣正式成立。
2006年4月9日,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交通廳、云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在寧洱縣城茶源廣場豎立了“茶馬古道零公里”碑,標志著古普洱府(今寧洱縣)作為茶馬古道源頭的地位得到確立。
2007年3月19日,“百年貢茶回歸普洱”主題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將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百年貢茶——“萬壽龍團”迎出故宮,于4月8日順利將貢茶迎回寧洱。
2008年11月18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踏訪寧洱縣那柯里茶馬古道時指出:茶馬古道是一篇大文章,要認真做好茶馬古道的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工作,加快發展旅游業,增加群眾收入。要抓住茶馬古道、老馬店這條線,把握機遇,把握未來,發展旅游業。
2010年4月1日,由澳門民政總署主辦,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協辦的“千年印記——茶馬古道風情展”在澳門盧園茶文化館揭幕,這是海內外首次以茶馬古道文化為主題舉辦的展覽。
2010年6月3至4日,由國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普洱論壇”在云南省普洱市召開。論壇圍繞茶馬古道的保護與研究展開了廣泛的交流與研討,最終達成關于保護茶馬古道文化遺產的普洱共識。
2010年10月22至24日,“首屆中國普洱茶馬古道節”在寧洱縣隆重舉行,搭建起傳承歷史、弘揚文化、連接友誼、交流合作的平臺,來自全國各地的茶人相聚寧洱,共同分享先輩們留下來的茶馬古道文化盛宴。
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普洱茶馬古道遺址有:寧洱縣那柯里茶馬古道、寧洱縣孔雀屏茶馬古道、寧洱縣茶庵塘茶馬古道、寧洱縣石膏井茶馬古道、寧洱縣石丫坡茶馬古道、思茅區菜陽河茶馬古道、思茅區斑鳩坡茶馬古道、鎮沅縣廣恩橋段茶馬古道、鎮沅縣哀牢山金山丫口茶馬古道、鎮沅縣小水井梁子關卡石刻、鎮沅縣半邊崖茶馬古道。
2013年5月,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稱號并頒發牌匾。
2015年6月27日,由云南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和寧洱縣共建的“茶馬古道源頭地理標識”碑落地寧洱縣茶源廣場,碑石高4.1米、寬3米、厚0.7米,刻著經度、緯度、海拔地理信息及“茶馬古道”簡介。
2021年6月1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普洱現場辦公會議指出:“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名揚天下。從普洱起源向國內外輻射的5條茶馬古道與著名的‘絲綢之路’一樣聲名遠揚。”